李從剛,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教授,上海市一帶一路會計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McMaster University聯合培養博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曾獲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财務與公司金融,目前以第一(通訊)作者在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Accounting and Finance、《金融研究》等國内外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口述:李從剛
采訪:顧依婷、黃毓清
整理:夏笛、顧依婷、黃毓清
時間:2024年9月10日
地點:序倫大樓914
不畏曲折,勇攀高峰,雕琢卓越自我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堅定信念,逆流而上,曲折的求學之路磨砺出更閃耀的光芒。
從南京的一所區重點高中到雙非本科院校,再到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李從剛的學習經曆充滿了曲折和挑戰。他坦言,中考和高考的接連失利,不僅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前進的動力。他講道:“我對自己的未來道路其實是很清晰的,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就非常堅定地選擇讀研。”因為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李從剛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大學規劃,最終從工科跨專業考取了金融學專業的研究生。當問及為何選擇走上科研之路,李從剛回答道:“我認為從事科學研究能夠讓我真正沉下心來,聽從内心去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直至博士畢業,他也從未停止自己丈量科研這條道路的腳步。
科研的道路是否一帆風順?李從剛搖搖頭,他分析道:“我也在短時間内經曆了一定的轉型。由于從前我本碩博都在國内的緣故,主要專注于中文論文的研究和撰寫,但現在更多地要求我們‘兩條腿走路’,既要把論文發在祖國的大地上,又要面向國際走出去,現在我的文章基本上能做到五五開,目前來看這條道路也是走出來了。”目前,李從剛在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Accounting and Finance、《金融研究》等國内外核心期刊均以第一(通訊)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論文。
縱使前方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仍要與之戰鬥到底,因為每一次的轉型與蛻變都能迸發出新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寶貴經曆。
師者丹心,萬千桃李,指引前行道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傳遞創新微光,彙聚璀璨星河。
在談及對教育的理解時,李從剛講道:“正如愛因斯坦所說,隻有将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完全忘記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就如同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劍,當忘記所有劍招後,才算真正學會太極劍的精髓。”他強調課堂的實時性,注重教學與科研之間的聯系。除書本知識外,在課堂上他會和學生分享最前沿的國内外學術研究成果,同時融入實證計量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同時掌握理論和實證。比如在課堂上,李從剛在對股票估值理論進行講解時,除了介紹傳統的自由現金流等估值模型,還會結合最新研究成果拓展介紹公司ESG表現和高管性别比等非财務因素對公司估值的影響。“雖然相對傳統的規範分析,實證分析的難度更高,風險與不确定性也更大。但我可喜地發現我班上的很多同學在最後寫畢業論文的時候都能選擇更有挑戰性的實證論文并且做得很不錯。”在李從剛的潛心指引下,很多學生都考上了理想院校,最終走上了學術的道路。
逆流而上,築夢遠航,情深意長寄語行
“一言一語如甘露,滋養心田映朝霞。”深耕教學,溫潤如玉,一朝良言伴君行。
當被問到對即将步入教育或是财經領域的年輕一代有何寄語,李從剛給出了兩個關鍵詞——“逆商”與“底線”。所謂“逆商”,就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要懂得如何積極面對挑戰,調節自我的負面情緒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底線思維則是基于現在高風險的社會情況,“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未來找到自己的目标與意義,但在追求高點之前,牢記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的原則,避免堕入深淵。現在并不是一個一考定終身的時代,在求學求職這個漫漫賽道中,我希望大家能經得住風雨,經得起考驗。”李從剛真摯回答道。
深耕科研,身體力行,李從剛憑借對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敏銳洞察,向我們展示了教育者所承擔的崇高使命與重大責任。他堅定信念,守正創新,用實際行動鼓勵并進行着人才的培育。師恩似海,雨潤無聲,在李從剛的指引下,一批批學生正以芳華之力書寫青春篇章,以赤子之心延續創新之路。